财经新闻
中国资本市场将跨越决定性时刻
时间:2015-07-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如此暴风骤雨般的集中救市措施,难免会引来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市场在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应让市场自行消化,行政措施“过分”介入有开市场化倒车的嫌疑。

 

诚然,坚持市场化方向一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推进何种改革,都必须以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为前提条件。纵观全球发达经济体和成熟市场经验,也不乏市场失效时由政府出手主动干预的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在当下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如果决策者被经济学理论上流派分歧所束缚,难免会坐失良机,在未来付出更大的成本。

 

面对危机,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以来所仰赖的法宝: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建国初期,刚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中国共产党不是靠某种金融市场理论,而是靠实事求是的实践打赢了上海的“经济战”。在我国资本市场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样经历过不少风波和险峻时刻,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探路者同样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闯过风风雨雨,让A股市场走到今天。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持续深入,社会资金从旧经济、债务资产中挤出并流向新经济、股权资产的进程自发而不可阻挡。自去年年中以来A股市场走强的过程中,在监管未能完全到位的背景下,这些社会资金通过高杠杆方式大量流入股市,一方面助推股指快速走高,提前兑现市场对于经济转型成功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的隐患。

 

如何以建设性的态度完善市场制度和监管体系建设,应对社会资金配置重心转移的大势,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任重而道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和判断近期A股市场以及眼前的问题,不难得出一个结论:A股近期的持续下跌并非简单地高位回落。在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场恐慌情绪已经形成自我放大的恶性循环,场内流动性基本枯竭,A股定价机制已然失效。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如果教条地等待市场自我修复达到均衡,并非没有可能,但不仅是股市中的投资者,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安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都可能要付出沉重代价:大量以银行资金为代表的低风险偏好资金面临亏损压力,上市公司面临资产负债表恶化导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社会股权融资通道面临退化萎缩的可能。如果外部力量不及时施以雷霆手段,股市问题就有可能引发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甚至把股市问题演变成其他问题。

  

在非常时期,通过非常手段斩断危机发酵的链条非常必要。诚然,中断已经启动的新股发行流程并退款令一些人感到惊讶,上市券商能否以股东利益承担救市责任也有可以讨论的空间。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判断孰轻孰重,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都不足以动摇紧急救市的必要性和坚决态度。

  

救市究竟救什么

  

随着高层果断救市的意图不断明确,一些投资者的情绪也开始躁动。个别私募机构在周末表示,高层救市将再启快牛,准备加上杠杆大干一场。一些个人投资者也迅速调高了预期,期望指数能够在短期内再创新高。

  

市场各方参与者都应该明确,高层救市的核心诉求在于保证系统性安全。具体来说,就是从稳定市场情绪、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和引入增量流动性等手段多管齐下,缓解市场持续踩踏的现状,实现及时“拆弹”。危机过后,国家信誉绝不会为具体的指数涨跌背书,也不会为个人的投资盈亏负责。

  

在经历了今年来市场的大起大落之后,市场参与各方应当对当前资本市场的基本格局重新建立更加清醒准确的认识。经济转型、改革深化、社会资本再配置等本轮牛市的基本逻辑从未动摇并正在不断得到现实验证,但在短期流动性冲击下快速走高的个股与指数并不稳固。走出危机之后,A股市场仍将继续反映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呼吸和脉动,在短周期中则可能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有所波动。投资者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参与资本市场,在分享改革红利的同时承担力所能及的风险,切莫将高层救市当成有求必应的救命稻草。

  

本轮危机也给市场监管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何在金融创新频繁出现,社会资本快速流动的新市场环境中建立跨行业跨系统的监管体系;如何切实提高监管透明度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心理脉搏掌握监管措施和节奏等,都是危机过后有关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高层对资本市场稳定的持续关注,A股终将走出危机。我们更希望市场各方能把握难得的时间窗口痛定思痛,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成熟携手共进。

  

走出风雨,今天的阳光更灿烂!

 



上一篇:李克强: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下一篇:央行出手维护股市稳定给予证金公司流动性支持